讓子彈飛
最近又完食了一本媽媽和女兒一同出國的書:《如果走散了,我還有你給的勇氣》,一樣也是很推薦,不同於拖油瓶那本書,這本書提到比較多「親子教養」和「母親與女兒之間想法碰撞」的分享,兩人用137天、每天24小時在一起的橫越歐亞,走過9個時區、18個國家,旅遊的風景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一起走過的那些點滴。
這本書讓我又燃起了西伯利亞鐵路之旅的夢想,此生一定要經歷一次。
重新拾起背包客棧的文章後,我誤打誤撞加入了一個有些規模的出遊聊天群組,本來是想找跟我一樣預計隻身帶寶貝出國旅遊的伴侶,但遍尋不著,可能是因為疫情還沒有完全讓人放心,尤其針對疫苗還不普及的小小孩,家長們還是傾向保守一點,像我一樣不怕的應該屈指可數。
才加入群組,我就有些後悔了,想不到這是一個很認真出團的群,還會嚴格規定半年內一定要參加出遊至少一次,這對有小家庭的人十分困擾啊,目前群裡大都是國內旅遊和吃喝玩樂,如果我沒有孩子,這當然不是問題,不過我本來就只對海外旅遊比較有興趣,所以覺得自己應該半年後就會被踢除了吧,但我還是放著,無聊時打開來看看大家在聊甚麼,是也挺有趣的,我也才知道,原來現在很多人會加入這種群組來認識生活圈外的人,PTT的friends版一堆徵人的群組文,如果單身,這的確是個很不錯的管道。
然而今天,這個群組突然就滅了!
看了一下大家的討論,原來是群長太過負責,又有些理想,覺得這個群組的出團率和熱絡程度太低,不符合自己的理念,本來打算將這個群組先留校察看一下,但一些人的意見把群長逼急了,乾脆將所有人都踢出,直接關群。
哎,雖然我參與率不高,大都潛水,但9月有一些海外團冒出頭,我是有在觀望的,心中還是覺得有點可惜,這畢竟是我加入的第一個出遊群組,也太沒有緣分了,不過我個人的想法是,這種跟「人」密切相關的東西,本來就不可能會完全照自己的目標前進,把框條架設出來,讓成員自己在裡面發酵,適時的扶正和刺激一下就可以了,這本來就是開心出遊和交朋友的群組啊,群長硬是要跟隔壁棚的出團率相比,還不爽於自己揪的團出席率很低,表面上說覺得大家與自己頻率不合,自己能力不夠、很失敗,可是又不拿出來討論,默默在PTT另外創群,然後自己決定把這個群組先留校察看,成員們知道後一定會有些不是滋味,然而群長似乎認為事先把條件設定好,提高找到頻率相同人的機率,才能讓群組更活絡。
其實我也沒參加過這類的群組,但這種群組真的是群長一人帶風格和走向就可以的嗎?人真的很複雜ㄟ,怎麼可能一言堂就能經營好?如果可以的話,職場上帶人就不用成為一門學問了。
不過對於這個事件,我老毛病又犯了,「分析人」的毛病。
我忍不住地開始想,為什麼這個群長這麼在乎開群的出團率,好像有個KPI在衡量一樣,尤其是自己開的團,從對話內容裡可以知道,群長創群、玩群似乎有很長時間了,那他這樣一群開一群關,在追求甚麼?我不免覺得他是個很需要人目光和認同的人,要在網路世界裡參加這麼多陌生人組成的團體,然後經營的有聲有色,那在自己面對面的日常生活裡,到底是如何過的?如果日常裡就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相互依偎,是不是就不會去追尋這些網路世界的陌生目光?
人要被認同,進而有歸屬感,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需要經過互相你來我往的進退,彼此磨合之後才可能達到,也許日常的生活裡,他就不是個願意靜下心來傾聽旁人聲音的人,在難以找到同頻人的情況下,自然就向網路世界探詢,那裡的人說熟會有多熟?出過幾次團也許都還是無法完全了解彼此,這樣的對象要切很容易,所以只要發現又是我聽不進去的聲音,那我轉身就走,斷得一乾二淨,另覓他處,很方便,然後就流連在一個又一個的群組裡。
確實是很容易讓人陷入的模式啊,本來就是認真經營一段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難,但也是如此,才能讓人成長、有所收穫不是嗎?
總之,我是不用再煩惱半年後會被退團的事了,最近經歷了一些事都讓我覺得不需要先預設立場,或是庸人自擾,讓子彈飛,事情也許繞著繞著就繞到我要的道路上了,就像我前幾天剛買了兩大套童書,e妹看也不看,今天就興致高漲的一本接著一本要我念下去。
未來的事真的很難說,不如就順著水流,看這艘船帶我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