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
這本書我買一陣子了,還沒讀完,然後就被臉書各種推播近期蔡康永分別上《博音》、《阿滴英文》及《百靈果》訪談的”感想”,我根本不認識這些發表感想的人,但確實引起我的興趣,尤其是博恩(博音)和阿滴(阿滴英文)的這兩段訪談。
兩段我都看了,都分別有些感觸,而且兩段訪談確實都是有讓我想要重複再聽的片段,我很推薦。
(百靈果我是完全沒興趣,所以沒聽,不是因為網路評價不好,而是很早之前我曾經聽了同事的建議試圖聽一集百靈果,那時候頻道還是專注在國際新聞的時候,我就覺得無法聽超過十分鐘,自此這頻道就被我打入冷宮)
撇除康熙來了的綜藝感,還有後來拍電影不怎麼樣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產出,蔡康永的文字和思辨,確實一直都蠻能打到我,對於我這種情緒很容易陷入一個黑洞,或是迷失在眾人言語洪流中的性格,拉出來以宏觀、以另一個角度來切入的言語,幫助我很多。
我發現自己一直都很喜歡的角色,是閱讀很多、很有自己想法、而且懂得欣賞別人不同之處的人。
小時候我覺得陳文茜好有智慧(現在我依然很喜歡她),周末在家的興趣就是跟我爸一起看文茜世界週報和文茜世界財經週報,還曾經跟我爸媽說,我要去陳文茜的公司工作,我爸媽噤聲不語,然後開始說一些很世俗的政治言論。
後來我喜歡蔡康永,不是因為康熙來了,而是他的文字、他主持的專訪,有時候他提出的一些想法能幫助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尤其是近幾年他的變化。去年他做了一個訪談節目《眾聲》,我承認我只挑有興趣的主題,看了三位受訪者的訪談:孫儷、王昱珩(水哥)和作家劉振雲,很喜歡,再加上今年他在阿滴和博恩訪談中的觀點,我發現他想傳達的想法,形塑出了我近期一直在尋找的價值。
我那天聽到陳文茜的節目《茜問》訪問吳淡如,我必須說我以前其實並不喜歡吳淡如,我聽她說話常常發散,到底是怎麼做上暢銷作家?我個人完全沒讀過她的任何書,直到近年我發現她的變化,她不用再去為了節目效果說話,她想說甚麼就說甚麼,聽了這集訪談,文茜有問出她的一些經歷和觀點,我有感受到她的真實和努力,儘管她總是用一種很輕描淡寫的方式去說,用很容易讓人以為她驕傲自大的方式去描述,而且聲音也沒有文茜和康永這麼動人,但反而有激勵我一點甚麼。
雙十連假的時候我跟彼得說,我還在找我的定位,我大概清楚自己想說的話和表達的風格,但我同時也發現自己是自己發展的絆腳石,我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會無法去忽視那些負面的聲音,所以我對於我是否要這樣做有點搖擺,就是一個理性與感性的拉扯。
然後就看了蔡康永的這兩段訪談,我突然就有點醒了。
我們為什麼要去在乎那些本來就不願意聽我們說話的人?即便是追劇或打電動,只要是有感覺的就值得,活著比較好的方式,就是「有感覺」。
這十幾年來我一直覺得要理性的面對事情,要數字邏輯化的去完成事情,現在又剛好遇到部門的人會傾向用邏輯這件事情來解讀工作、來完成項目,甚至有些迷失在這種數字和細節的執著裡,這個意義是甚麼?我覺得很排斥,也很衝突,進而認真的反思,才發現我一直以來是不自覺的刻意用這樣的方式來生活,因為這是「周遭環境定義」的好的做事方式,我壓抑了十幾年的感性,甚至之前還會有點輕視用「感受」來做事的人,結果繞一圈發現這才是我想生活的方式。
「感受」是一種無法被框架和限制的流動力,這是多麼棒的天賦,它應該是與理性同等重要的能力,我才意識到我需要像Elsa一樣Let it go,放開我所有壓住藝術、感覺、感受的緊箍,讓它自由發展,活成一個對我來說有價值的人生。
在阿滴的訪談裡,蔡康永還有提到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我認為很受用,推薦給會不自覺內耗的人去聽一聽。
之前我一直在看星盤、命盤,想要預警自己,或是給自己希望,這過程幫助我了解自己更得心應手的部分,很感謝蔡康永的訪談在這個時候讓我看見,為我定錨內心的想法,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重拾起閱讀這件事了。